咨詢熱線:4007-360-159
客服熱線:4007-360-158

“955××”銀行客服號 竟“發”詐騙短信

235

   中國江蘇網1月14日訊 歲末年初,金融詐騙手段又升級了!近日,有市民向本報反映收到某國有銀行“955××”發來的短信,提示銀行電子密碼器將失效,請盡快登錄某網址進行升級維護。要知道,該號碼就是銀行的官方客服號,在客戶手機上,上一條還是銀行的正常短信,下一條就是騙子的詐騙短信了。

     江南時報記者了解到,近來南京多家銀行陸續接到多名客戶反映接到此類詐騙短信。對此,銀行專家提示,這些案件,跟以往的電信詐騙和網絡詐騙案件,唯一的不同就是不法分子鉆取運營商的漏洞,借助偽基站,將普通手機號碼升級偽裝為銀行的官方短信號碼,令消費者防不慎防。

     手機銀行“升級”

     卡里錢飛了

     南京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幾天前,他收到一條“提醒”短信,內容為:“我行今日系統維護,您的手機銀行將于次日失效,請立即登錄××(網址鏈接)進行激活,避免影響正常使用。由此帶來不便敬請諒解!”

     “以前收到這種短信,我大部分不去理睬,一看就多半是詐騙短信,可是這次我有些動搖了,因為是955××發來的,是銀行官方短信,上一條還是我的余額變動提醒呢。”張先生說,好在他多留了個心眼,撥打客服電話進行核實,銀行工作人員告訴他這條短信其實是騙子發來的,險些上當。

     市民黃小姐就沒那么幸運了,前天,她收到這樣的短信,提示手機銀行第二天就失效了。“因為每次都是這個號碼給我發送賬戶余額變動和該行相關的信息,所以我沒有任何懷疑,當即點擊并登錄了它給的網址,在按要求輸入了相關信息后,發現賬內余額被很快轉走,這才意識到是個騙局。”幸好卡里金額不多,損失不大。

     記者隨即登錄了詐騙短信中的釣魚網站,該網址與銀行手機官網域名十分相似,假冒的銀行網站外觀也與真正的銀行網站頁面幾乎一模一樣,讓用戶一時難辨真假。進入網站后,一般會要求網友輸入手機銀行的賬號密碼,并逐步要求網友填寫身份證號碼及銀行網銀電子密碼器上的動態密碼。用戶提交以后,該網址便會提示升級成功。此時,網友還誤以為自己的電子密碼器已經恢復正常使用,殊不知騙子已經將信息盜走,并快速將銀行賬戶洗劫一空。

     系不法分子通過偽基站發送假短信

     假冒網銀升級類的詐騙短信一直都有,但是以“955××”這類銀行官方號碼發送的詐騙短信還是新鮮事。對此,銀行專家提示,這些案件,跟以往的電信詐騙和網絡詐騙案件,唯一的不同就是不法分子鉆取運營商的漏洞,借助偽基站,將普通手機號碼升級偽裝為銀行的官方短信號碼。

     “由于人們對銀行號碼比較熟悉,很容易輕信由銀行號碼發來的短信,按照短信中的釣魚網址去登錄網銀,就會造成銀行卡號和密碼泄露。”據安全專家分析,這類詐騙短信可能是手機附近存在“偽基站”或手機系統存在短信欺詐漏洞。“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的偽基站向覆蓋范圍內所有手機用戶發送的內容,類似早期尋呼機的群呼功能。”

     對此,專家提示,“電子密碼器失效”屬于不法分子常用的詐騙術語,市民一定要認準正確的銀行門戶網站,切不可相信短信、電話、網頁鏈接所提供的網址。其次,在任何情況下,銀行和其他監管機構、執法部門均不會索要密碼,務必不要將網銀用戶名、密碼和動態口令等關鍵信息告訴他人。同時,充分利用其他安全認證手段,如某些銀行提供的e信功能,定制網銀登錄、轉賬及重要信息修改提醒服務,使用手機交易碼與動態口令相配合的方式進行交易認證,并仔細確認手機交易碼短信中含有的收款人姓名、收款賬號、交易金額等關鍵交易信息。最后,盡量不要使用公共場所(如網吧、公共圖書館等)的電腦登錄網上銀行,以防這些電腦可能裝有惡意的監測程序,或被他人窺視。登錄網銀系統后,仔細查看歡迎頁面上的“登入記錄”和實際登錄情況是否相符,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避免受騙。

     調查顯示:

     七成客戶遭理財產品銷售誤導

     購買理財產品時被銷售誤導、夸大收益、信息不透明等現象,令許多投資者深惡痛絕。第三方金融分析研究機構——銀率網日前發布了“2013年度360°銀行評測報告”。調查顯示,近半數消費者曾在過去一年內遭遇過銀行誤導,72%的受訪者都遇到過不同程度的理財產品銷售誤導。

     本次調查中有47.63%的受訪者表示去年內在銀行經歷過誤導,這一數據較2012年48.18%略有下降。在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受訪者中,28%的用戶表示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過程中沒有遇到過任何的誤導行為。72%的受訪者都遇到過不同程度的理財產品銷售誤導。按銀行類型劃分,國有商業銀行誤導現象占比32.1%,居首位;股份制銀行占比20.6%,城市商業銀行占比19.1%,外資銀行占比17%,除外資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誤導占比與上年基本持平外,其他類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誤導發生情況均有所上升。

     誤導主要是將銀行代銷的其他產品當做銀行的產品進行銷售。從各年齡段的受訪者受誤導的發生頻率來看,誤導率在31-35歲這一階段達到峰值,高達49.56%;其次為23-30歲這一年齡段,誤導率為48.49%。

     將銀行代銷的產品當做銀行自家產品銷售仍然是發生最頻繁的誤導情況,從誤導現象發生的具體表現來看,保險產品當做銀行理財產品或保險產品當做儲蓄銷售的現象最為普遍,占比達32.66%;其次是將基金產品作為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誤導行為占比為26.61%。

     調查顯示,收益率仍是受訪者購買理財產品最看重的因素,71.03%用戶表示首先看收益率,超三成受訪者表示銀行風險控制能力和產品的多樣性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一些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過程中,銷售人員會避重就輕,只談高收益不講風險。而多數客戶由于缺乏金融知識,再加上對銀行的信任,就可能稀里糊涂地購買了不符合自身風險偏好的產品。


文章分類: 行業資訊
咨詢熱線:4007-360-159 客服熱線:4007-360-158
官方微信